【兒童健康】疫下停課致學生飲食失衡致肥胖 高小學生10個有逾2個肥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2/06/23 13:08

最後更新: 2022/06/24 00:08

分享:

分享:

疫下兒童超重或肥胖比率增近兩倍。(梁偉榮攝)

疫情之下,小朋友的生活習慣、飲食習慣等改變是致肥的原因。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與香港兒科基金一項問卷調查發現,幼稚園及小學生在疫情期間肥胖及超重情況,由疫情前的4.8%,急升至13.5%,升幅達1.8倍;而且9至13歲高小學生比率更高達24%,較疫情前的7%上升2.4倍。

有兒科專科醫生指出,疫下有2至3成兒童變肥胖,其中一名7歲男童因經常進食但長期缺乏運動,其體重於2年間共飆升23公斤至52.5公斤,長遠或影響身心健康。

有關問卷調查於今年5月中至6月中進行,共訪問1,439名幼稚園或小學學生的家長,以了解他們在新冠疫情即2020年至今,本港兒童生活及飲食習慣影響,另亦包括了解其家庭開支、子女生活習慣及健康上的改變。

結果發現,幼稚園及小學學生超重或肥胖比率,由疫情前的4.8%升至13.5%,即上升1.8倍;其中9至13歲的高小學生的比率,更由疫情前的7%增至24%,上升2.4倍,料與飲食習慣、生活習慣以及運動量減少等情況有關。

新冠疫情下,不少家長會因擔心需檢疫無法外出購物而儲量,當中不乏即食麵及零食等。調查發現,小朋友在疫下進食零食、即食麵、飲汽水等情況,較疫情上升36%至55%。有7成受訪家長更表示,子女在進食時會多看電視或使用電子產品,亦有近6成家長指子女因為無法外出,感到無聊而吃得更多,導致體重增加。

另外,有超過5成家長表示子女的睡眠習慣改變,影響進食規律,例如會因為太晚睡而遲起床,錯過了早餐的時間,導致午餐的食量增加,因而難以控制食量。

此外,疫情導致學校停課、多個場地封閉等,小朋友亦因而減少外出運動。調查發現,與疫情前相比,有84%小朋友在疫下減少戶外運動,6成人則減少進行課餘活動,更有9成人因學習而導致長期使用電子產品。

香港兒科基金秘書長王曉莉指出,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「肥胖指標」不同,但一般來說,如子女的體重是「兒童生長圖表」上的90至97%,即屬肥胖,而超重問題,長遠或可影響兒童身心健康,包括成年後出現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壓等機會會增加。

她又分享指,疫下在臨床上看診時,發現增多2至3成肥胖兒童,指在「開藥」時發現他們的體重增加10多磅。其中,一名7歲男童今年因呼吸道問題求醫,其體重由2年前的29.5公斤,暴升至與成人相約的52.5公斤。

她說,男孩疫情時長期在家進食,但缺乏運動令體重急增,而其本身的過敏性鼻炎亦因體重暴升導致睡眠情況受影響,坦言若男孩未能控制體重,或可出現睡眠窒息問題;而一般來說,超重問題亦可增加成年後出現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壓等機會。

此外,調查亦指出,有3成家長在疫情期間的家庭每月總收入減少,但卻因要購買防疫物資等導致總支出增加令壓力大增,當中有2成家長的壓力水平甚高,情況嚴重。王曉莉相信家長是因為經濟、工作及要長時間照顧子女問題而導致壓力「爆燈」,受訪家長中,更有2成坦言對子女需重返校園及重新調整生活節奏感到茫然無助。

她又引述數據指,當家長壓力愈大,小朋友疫下的快樂指數亦會下跌,例如當子女不願重返校園時,家長會因而生氣,繼而責罵子女,令他們的快樂指數下跌;而當家長的情緒較差時,亦會導致親子時間減少,兩者的關係亦會變差,形容家長的情緒與子女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。

香港兒科基金董事局委員趙長成希望家長要留意自己的情緒,有適當的休息、均衡的飲食及運動,以緩解生活上及精神上的壓力,有必要時亦應尋求專業人士幫助。此外,他又建議學校靈活調節學術要求,讓他們有更多的空間及時間做運動,以及紓緩身心壓力。

註冊營養師林思為亦建議家長要留意小朋友的作息時間,盡量控制與平日上課日時間相同,又建議不要因上網課而不吃早餐,指有研究發現如不吃早餐或會影響小朋友的集中力等問題。

她又建議,家長若想儲糧可選擇比較健康、非油炸的麵條、穀物早餐、低鈉麥包、低脂芝士、無糖花生醬、高鈣低脂奶粉等,以代替即食麵、薯片及汽水,而家長也應以身作則,早睡早起,多做運動,減少使用電子產品,與子女一同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。

最新影片:【TOPick診症室】晚期HER2陽性乳癌復發難處理 醫生拆解結合化療標靶二合一治療

政府派發電子消費券 一文看清最新商場商戶優惠:https://bit.ly/3xdMkJc

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

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
記者:郭詩詩